其他

“双十一”网购指南:购物莫跟风 扫货避雷区

2016-11-11 经济导报

◆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   

  

    2016年“双十一”的网购高峰期袭来,各大网络平台“双十一”促销活动迅速升温,“清仓价”、“限时抢购”、“血拼24小时”、“逆天低价”、“双十一最省钱”等宣传铺天盖地袭来,令消费者眼花缭乱,消费热情爆棚。

  但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,往年“双十一”过后的投诉记录显示,低价促销浪潮带来的问题也不少。如价格方面,部分商品涉嫌虚假折扣,网络标价高于吊牌价,虚标原价等;售后服务方面,部分商家以“快递爆仓”为由延迟送货、不提供发票或者让消费者补缴税点再开发票;产品质量方面,许多服装、箱包、鞋类样品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与实际不符等问题,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麻烦。

  10日,国家发改委认证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上海凭安征信发布《双十一网络购物信用预警报告》(下称《报告》),报告对涉嫌虚假交易行为、商品价格“先涨后降”行为、禁售品数据、禁用语数据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。《报告》称从10月1日到31日期间,一成商品涉嫌刷单、三成商品涉嫌先涨后降。

  “每当‘双十一’到来都有专家、商家和媒体呼吁理性消费,经历多年疯狂的非理性消费,消费者也在逐渐回归理性,价格已不再是核心吸引力。在消费者心中,质量和价格的天平逐渐归于平衡。”北京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华北区负责人肖刚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,他们目前也仅仅把“双十一”当成国庆节后的又一个热卖高峰,效果很好,但他们更希望看到消费者不是因为低价购买产品,而是能够吸引到对品牌和口味肯定的忠实客户。


商家不愿价格战


  “今年各大电商都把‘双十一’的战线拉长,以此来吸引消费者。但作为商家,我们并不希望依靠打折、出血、超低价这样的字眼来吸引购买人群。对于品牌来讲低价销售只是手段之一,但如今同类型产品白热化的竞争也让我们不得不加入这场价格战。”Lindt奢侈品淘宝店负责人王绚对经济导报记者表达了作为商家的不满。

  为了备战“双十一”,从9月份开始,他们营销团队就在为设计、制衣、物流等所有的环节天天“通宵”,基本上为了这个节日,团队人员要全速运转。

 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,10月23日,离“双十一”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,天猫就已通过全球潮流盛典拉开“双十一”大战帷幕,并宣称今年天猫不甩卖过季款,打折多是新品,且活动周期拉长到24天。

  京东也宣布,今年的“双十一”促销,从10月26日一直到11月12日,分为预热、超级秒杀、整点红包雨、高潮4个阶段,分阶段释放优惠,不同品类商品有着不同促销手段。

  面对购物狂欢节,很多年轻消费者跃跃欲试,但面对低价格,其实还藏有“猫腻”。“对于喜欢的东西可以使用折扣来买,当然可以节省费用。但不少商家在‘双十一’期间会采取‘先涨后降’策略,人为制造价格最低的假象。”喜爱网购的消费者鲁佳对经济导报记者说,她在天猫的卡特童品店看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男童T恤套装,一直放在购物车想等待“双十一”降价促销,但到了“双十一”之前打开购物车却傻了眼,原本80元的产品被升价到279元,立刻有种被欺骗的感觉。

  对此,《报告》称,10月1日到31日期间,31.58%被检测商品有涨价行为,其中有6.04%的商品提价幅度超过100%,有5.73%的商品提价幅度超过200%。数据显示,提价行为排名靠前的包括家居用品、女装和鞋包配饰。

  “阿里耗费大力气打造天猫商城,经过7年‘双十一’的发展,让天猫不再只是一个平台,其角色也从裁判向着球员方向改变。每一年的‘双十一’,对阿里而言,都是自身大换血、全面洗牌的重要战略手段。对于商家而言,也是一年一度宣传力度和促销力度最大的节点。对于上交巨额年费的天猫商家,购物节期间实力小的中小型店铺只会在竞争中被淘汰,大型店铺会被小二督促要求促销刷量降价,所以商家即使自身不愿意加入价格战,也会在这场盛宴中‘被要求’加入。”肖刚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,低价策略让很多商家不得不采取“加价打折”的方式,否则微利或者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局面只能让他们更为被动。


回归理性实现“双赢”


  “前几年,我只要看到超低价的售价和大幅度折扣,就会不自觉地‘剁手’,但现在我也会逐渐留意性价比、质量以及消费者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,才会最终决定购买。”鲁佳说。

  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以后,她对于婴幼儿产品的选择更会慎重,比如货品是否保真、质量是否达标、安全有无隐患等。几年的经验累积下来,也变“聪明”了,同样的商品,会在进行反复比较之后再选择购物渠道。王绚表示,除了线上网购外,还会去实体店购买,感觉质量更为放心。

 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在2013-2015年的“双十一”期间,退货率和客服售后咨询占比逐年递减,相反,客服售前咨询逐年上升。同时,用户购物时网页浏览次数明显增加,说明“货比三家”的消费者越来越多,只看“底价”就冲动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少。  

  “电商消费只有从‘狂欢时代’过渡到‘理性时代’,从不顾一切地‘买买买’到‘按需购买’,才能实现消费者和商家的‘双赢’。”王绚对经济导报记者说,这几年的“双十一”狂欢,一些网上卖家一味追求低价,品质却无法得到保障,在失去消费者口碑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的品牌效益。

  “第一,消费者应当购买真正需要的产品;第二,不随意跟风,多看差评;第三,选择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商家购买;第四,购买前要与卖家确认好快递、地址以及商品收到后是否可以退换货、快递丢失如何处理等,保存好记录,以便出现消费纠纷时有据可循。”对于即将到来的“双十一”,北京YIME品牌咨询有限公司营销总监Cheryl Yuan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,理性消费不仅仅是针对消费者,更应该从商家做起,不要用低价竞争等方式引入消费者走入消费误区。



监测数据显示:

去年半数商品先涨后降


    导报讯(记者 曹凤芹)往年的“双十一”充斥价格欺诈,为此,今年国家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都做出表态,今年“双十一”严格打击价格欺诈行为。

    近日发布的《2016双十一安全购物攻略》显示,商家为吸引消费者,往往会使用“先涨后降”的套路,消费者“剁手”前,需警惕虚假促销。

    经济导报记者从攻略中了解到,2015年“双十一”期间,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联合凭安信用对多家电商平台的743万件促销商品(“双十一”期间有交易行为的商品)和90万件畅销商品(“双十一”期间销量比平时翻倍的产品)的价格变动进行了监测。

  监测数据显示,去年“双十一”期间,743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.99%出现了价格先涨后降,其中81.99%的商品涨价幅度在30%以内,还有3.26%的商品涨幅高达200%以上。其中,在涨幅高的促销商品中,家居生活和女装类商品占比最大,分别为19.7%和18.6%。

  去年“双十一”期间,参加促销活动的商品中,按“双十一”促销价相对于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对比,有53.6%的商品实际上都是价格上涨,11.8%的商品价格持平,而仅有34.6%的商品价格有下调。   

    专家表示,综合上述数据来看,“双十一”期间的促销给予用户的实惠并不多,消费者在忙于填满购物车的同时,需要警惕各类商家的虚假促销。

    7日,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也发布“双十一”网购指南,建议消费者下单前通过第三方购物比价助手提前比价。并警惕低价定金、“红包炸弹”、不能提供票据、“无理由退货”有门槛等网购陷阱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